新華社武漢7月21日電(記者趙建通、李偉)夏日炎炎,在戶外運動成了一件“苦”差事。如果想在室內吹著空調,學一項既有趣又刺激的運動技能,不如試試攀巖。
沿著陡峭巖點艱難向上,全力沖刺觸頂……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下簡稱“地大”)攀巖館內,幾位小學生和家長正一起體驗親子攀巖項目,為他們提供指導的是地大攀巖隊的幾位研究生教練員。
攀巖館內寬敞涼爽,巖壁齊備專業,一位女孩特意前來“打卡”體驗后給出好評:“第一次接觸攀巖,感覺挺不錯,這是一項腦力和體力、力量和柔韌性相結合的運動,館里的設施很不錯?!?/p>
地大攀巖館建成于2003年,2018年重新修繕,除了國際標準的速度賽巖壁和抱石墻,還配備一間用于專項技術練習的訓練房。
為了向社會推廣攀巖運動,今年暑假地大攀巖館開始對外開放。很多前來體驗的市民并不知道,這里是國家攀巖集訓隊的訓練場地之一,中國最頂級競技攀巖高手的“半壁江山”和這所大學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競技攀巖由登山運動派生,素有“巖壁芭蕾”之稱,2016年8月成為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2021年攀巖在東京完成奧運首秀,我國唯一入圍攀巖全能項目的男子選手就是當時正在地大讀本科的潘愚非。
攀巖入奧雖晚,但地大攀巖運動發展已經有很長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全校登山運動蓬勃發展,從最初的地質科考實踐到探索性地開展群眾性登山、攀巖活動。1974年學校開設攀巖運動特色體育課程,1985年修建了當時國內第一座室內人工攀巖墻,2003年舉辦首屆全國大學生攀巖錦標賽,同年開始招收攀巖運動體育特長生。
地大體育學院教師陳睿智介紹,攀巖館可以進行難度、速度、攀石三項訓練?!澳壳拔覀冎饕柧毜膶W生以體育學院戶外運動專業的本科生和體育學院的研究生為主。其中還有一些是現役國家隊隊員?!?/p>
70年來,地大攀巖享譽全國。學校培養了包括4名國際級運動健將、11名運動健將和多名一級運動員在內的一大批精英運動員,多位畢業生目前擔任國家攀巖隊、省市攀巖隊主教練。目前,牛笛、曹龍等多位學生入選國家攀巖隊,正在備戰杭州亞運會和巴黎奧運會。
牛笛
1996年出生的牛笛可謂“文體兩開花”,作為國際級運動健將,她還在攻讀地理信息專業的博士學位?!靶W的時候在這邊玩,后來就開始訓練,練著練著就練到國家隊去了?!?/p>
2015年9月,剛剛進入地大學習的牛笛在山東全國攀巖分站賽上獲得攀石冠軍,這也是她獲得的首個全國冠軍。此后牛笛的名字開始閃耀在各大攀巖賽事中,拿下多個全國冠軍,頻頻創造超世界紀錄的成績。
榮耀的背后,往往是常人難以體會的苦楚。要想在攀巖這項極限運動中成為“塔尖”上的運動員,不僅要長年累月進行大量艱苦訓練,還要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在2017年全運會攀巖入圍賽之前,牛笛在訓練中意外受傷,主攻攀石項目的她一時跌入谷底。后來她放棄攀石,轉攻速度攀巖項目。那時,距離全運會僅有短短兩個月時間。傷痛未愈,牛笛就投入到緊張而艱苦的訓練中,克服了身心雙重極致壓力的她,最終在全運會賽場上奪得冠軍。
“攀巖的人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勁?!迸5颜J為攀巖這項運動賦予了自己堅韌、自信的品質。
牛笛坦言,雖然攀巖入奧之后熱度越來越高,但是我國攀巖館、攀巖墻等設施的數量與日本、歐洲等地相比還有差距,高水平教練不足也是競技攀巖發展面臨的一大問題。
得益于地大攀巖類課程的開展以及校內登山社團的推動等原因,武漢成為培養全國最早一批競技攀巖佼佼者的“搖籃”之一,也是最早擁有一定規模攀巖人口的城市之一。目前,武漢商業攀巖館的數量在全國城市中排名前列,武漢體育中心還建起了一座巖壁造型獨特、目前亞洲最大的室外攀巖場。
中國攀巖發展非???,現在練習攀巖的孩子數量也越來越多。牛笛說:“聽說最近有個青少年比賽有700多名孩子報名,這還是在有限制報名條件的情況下?!?/p>
地大體育學院院長李元教授說:“學校將利用攀巖入奧的契機,完善精英攀巖運動員培養體系和青少年攀巖后備人才培養體系,為全民健身、奧運爭光計劃貢獻地大攀巖力量?!?/p>